• 欢迎访问浙里择校网,遇见美好未来
  • 今天是:

徐州市戏剧学校 戏剧表演人才摇篮

作者:admin时间:2025-04-17 22:43:06

摘要:徐州市戏剧学校作为戏剧表演人才的摇篮,主要通过院校合作、定向委培等模式培养专业人才,并在地方戏曲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下是具体分析:院校合作与定向委培模...

徐州市戏剧学校作为戏剧表演人才的摇篮,主要通过院校合作、定向委培等模式培养专业人才,并在地方戏曲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下是具体分析:

院校合作与定向委培模式

徐州市戏剧教育的核心机构之一是 徐州文化艺术学校(江苏模特艺术学校)。该校与江苏省梆子剧院、徐州演艺集团等合作,自2020年起重启停滞18年的定向委培模式,开设六年制戏曲表演(梆子戏)学员班,旨在培养地方戏曲后备人才。学员从小学毕业生中选拔,经过封闭式学习后进入剧院传承戏曲艺术,如“小梆子班”21名学员的成长备受关注。2023年江苏省柳琴剧院也与江苏省戏剧学校合作,委培24名学生,进一步扩大传承队伍。

课程体系与实训资源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设置全面,涵盖表演基础、剧本分析、台词技巧等,并配备表演和台词实训室,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能力。学校还注重传统文化融入,如创办戏曲主题社刊、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对非遗艺术的感悟。

培养成果与社会影响

徐州培养的戏剧人才在各类展演中崭露头角。2024年徐州市首届小剧场戏剧展演中,“小梆子班”学员集体亮相,展现扎实功底;多名学员在国家级少儿戏曲赛事中获奖,获得观众和专家认可。江苏省戏剧学校(位于南京,与徐州有合作)作为省级重点,培养了包括梅花奖得主在内的众多艺术家,其非遗传承研培班也为徐州输送了专业力量。

地方特色与创新实践

徐州注重传统戏曲与现代融合,如江苏省梆子剧院创排的《母亲》等剧目,既保留传统精髓又贴近现实生活。基层学校如太行路小学通过“童心剧场”开展戏剧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形成从基础教育到专业培养的完整链条。

徐州市戏剧学校以徐州文化艺术学校为核心,通过定向委培、院校合作、课程创新等举措,成为地方戏曲表演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其成果体现在传承非遗剧种、输出优秀演员、推动戏剧教育普及等方面,为徐州乃至江苏省的文艺事业注入活力。

2023年1-7月广西固定资产投资-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徐州文化艺术学校与江苏省梆子剧院合作的具体内容和成效是什么

徐州文化艺术学校与江苏省梆子剧院的合作主要围绕培养地方戏曲——梆子戏的后备人才,以传承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合作内容和成效如下:

合作内容:

定向委培模式:徐州文化艺术学校与江苏省梆子剧院于2020年合作,开设了六年制的戏曲表演(梆子戏)学员定向培养项目,旨在培养梆子戏的传承人才。其中,徐州文化艺术学校负责文化课教学,江苏省梆子剧院负责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指导。

“小班梆子”项目:江苏省梆子剧院院长燕凌从300多名报名学生中挑选出22名优秀学员,成立了“小班梆子”,并利用寒暑假进行集中培训。

校企合作与联合办学:双方还通过成立“燕凌名家戏曲传承工作室”,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梆子戏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成效:

培养成果:自合作以来,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了显著进步。2023年5月31日,22名“小班梆子”学员在徐州模特艺术学校进行了汇报演出,展示了他们三年来的学习成果,获得了文化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这些学员还在校内首次举办了戏曲表演专业校级技能大赛,进一步检验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文化传承与推广:通过定向委培和“小班梆子”等项目,学员们不仅掌握了梆子戏的传统技艺,还通过汇报演出、比赛等形式,向公众展示了梆子戏的魅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认可:江苏省梆子剧院的学员们在各类演出中表现优异,如在2023年9月的开班仪式上,学员们表演了传统折子戏,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江苏省梆子剧院的原创剧目《大运河畔·户部山》也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进一步推动了梆子戏的传播。

未来展望:

根据2024年3月的报道,双方还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进一步深化了合作,为梆子戏的传承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保障

徐州市戏剧学校(徐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定向委培模式具体如何操作,有哪些成功案例

徐州市戏剧学校(徐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定向委培模式是一种校院合作的培养方式,旨在为地方戏曲事业输送专业人才,同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合作机构与培养流程

徐州市戏剧学校 戏剧表演人才摇篮

徐州文化艺术学校与江苏省梆子剧院(江苏省梆子艺术团)共同实施定向委培模式。学生入学后,学校负责文化课教学,而剧院则负责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演出。学生毕业后,剧院负责就业安置。

招生与选拔

学校通过公开宣传、面试等方式选拔学生。2020年8月,学校从300多名应试的小学毕业生中选拔了21名学生,分为男生9名、女生12名,组成“小梆子班”,并采取封闭式学习模式。

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

学生在6年的学习期间,接受系统的文化和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传统戏曲基础知识、表演技能训练以及实践演出等。剧院派出优秀演员担任教学任务,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戏曲表演的核心技艺。

成功案例与成效

培养目标:定向委培模式旨在培养高素质的戏曲演员,为地方戏曲事业输送后备人才。该校培养出的王晓红成为江苏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这表明定向委培模式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非遗传承:通过定向委培模式,学校不仅为地方戏曲行业输送了专业人才,还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创新与改革:定向委培模式是校院合作办学改革的一部分,有助于解决戏曲行业人才短缺和老龄化问题。

长期目标与未来展望

学校致力于打造定向委培班,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同时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种模式不仅为地方戏曲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也为非遗文化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徐州市戏剧学校在非遗传承方面有哪些具体实践和成果

徐州市戏剧学校在非遗传承方面进行了多项具体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非遗传承班的设立与培训

徐州市戏剧学校与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了“江苏省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这是文旅部与教育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的一部分。研培班以“强基础、拓眼界、增自信”为目标,采用“基础课+拓展课+参观交流+实验课”的模式,内容涵盖我国传统戏曲基础知识和戏曲表演基础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观摩学习和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

戏曲进校园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戏曲展示、互动体验和专场演出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与江苏柳琴剧院的合作

徐州市戏剧学校与江苏柳琴剧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启动“江苏柳琴戏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地方戏曲后备人才,推动徐州地方戏曲的繁荣发展和文化创新。这一合作为柳琴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持。

非遗项目的系统培养

学校选拔出24名中职戏曲表演专业学生作为省柳琴剧院第五代非遗传承人的后备力量,进行为期6年的专业系统培养。这种长期的培养模式为非遗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非遗成果展示与推广

学校师生多次在全国“梨花杯”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演等重大活动中获奖,并代表江苏完成柬埔寨、日本、德国等国的出访演出任务。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学校的教学成果,也提升了徐州地方戏曲的国际影响力。

特色课程与文化活动

学校通过创办以传统节日和节气为主题的社刊(如中秋诗词汇、端午主题专栏等),进一步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项目的市级认定与推广

学校申报的《铜山锣鼓》项目成为徐州市市级非遗项目,并通过创作《国潮汉风》系列节目,多次参加全国性文艺展演,荣获最佳剧目、最佳原创、最佳表演等奖项。这些成就表明学校在非遗传承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推广力度。

徐州市戏剧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情况如何

徐州市戏剧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情况总体表现良好,具体分析如下:

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根据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年度报告,2023届高职毕业生中,就业去向落实率为97.17%,其中直接就业人数为859人,升学人数为39人,出国留学1人,参军入伍27人,自主创业2人。这表明徐州市戏剧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且大部分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职场或继续深造。

专业对口就业与行业需求

徐州市戏剧学校以戏曲表演专业为核心,培养了大量非遗剧种的专业人才。该校毕业生在晋剧、北路梆子等非遗剧种中表现突出,成为各文艺团体的骨干力量。徐州文化艺术学校与徐州演艺集团合作定向委培戏曲学员,为地方戏曲行业输送了大量后备人才。这些数据表明,徐州市戏剧学校毕业生在戏曲及相关艺术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就业率。

职业发展与社会贡献

徐州市戏剧学校毕业生不仅在传统戏曲领域表现优异,还积极拓展至更广泛的艺术教育领域。有毕业生通过创新创业大赛获得认可,并将创业项目落地家乡,成为当地知名的艺术教育品牌负责人。部分毕业生选择进入中小学担任艺术教师,为艺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区域就业优势

徐州市戏剧学校毕业生主要在本地区就业,本地就业率达到91.73%。这得益于徐州市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徐州市通过政策制定、平台搭建等方式优化就业环境,并建立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其他职业发展路径

除了传统戏曲表演和教育领域,部分毕业生也选择进入影视制作、网剧创作等新兴领域。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的毕业生中有20%与中小学戏剧教育公司签约,从事教师培训和课程设计等工作。这种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反映了戏剧艺术类人才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徐州市戏剧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情况总体良好,他们不仅在传统戏曲领域表现出色,还积极拓展至艺术教育、影视制作等新兴领域。

徐州市戏剧学校与其他院校或机构的合作项目有哪些,这些合作对人才培养有何影响

徐州市戏剧学校与其他院校或机构的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地方戏曲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以梆子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培养。这些合作项目对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合作项目概述

徐州市戏剧学校与江苏省梆子剧院、徐州演艺集团、江苏模特艺术学校等机构展开了多项合作办学项目。例如:

江苏省梆子剧院与江苏模特艺术学校合作开办了六年制戏曲表演(梆子戏)学员定向培训,旨在培养地方戏曲的后备人才。

徐州演艺集团与徐州文化艺术学校合作,开设了六年制戏曲表演(梆子戏)学员定向委培班,由徐州文化艺术学校负责文化课教学,江苏省梆子剧院负责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演出。

江苏省梆子剧院、徐州演艺集团与江苏模特艺术学校共同签署合作协议,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推进地方戏曲人才培养。

合作模式与内容

这些合作项目通常采取“校企合作”或“院团联合”的形式,涵盖课程开发、师资共享、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

课程开发与教学: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并实施教学计划。江苏模特艺术学校与江苏省梆子剧院共同开发了针对梆子戏的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参与实际演出和实践,例如参与徐州市文旅活动或地方戏曲演出。

就业安置:学生毕业后由相关机构负责就业安置,例如江苏省梆子剧院负责定向委培班学生的就业安排。

人才培养的影响

这些合作项目对人才培养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提升专业技能: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2020年入学的梆子班学生在学习五年后表现出色,多次受邀参与徐州市文旅活动,并在江苏省选拔赛中获得金奖。

促进文化传承:这些项目不仅培养了戏曲人才,还推动了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梆子戏的传承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拓宽就业渠道:定向委培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渠道,同时也为剧团输送了合格的演员。

深化产教融合:这些合作项目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将教育资源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提升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实用性。

其他相关合作

除了上述重点合作项目外,徐州市戏剧学校还与其他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例如:

与徐州市戏剧家协会合作开展“戏剧进校园”系列活动,推广传统文化。

与徐州演艺集团合作建设“徐州琴书传承基地”,推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徐州市戏剧学校通过与多家院校和机构的合作,不仅培养了大量地方戏曲人才,还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章标题:徐州市戏剧学校 戏剧表演人才摇篮

本文地址:https://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1522.html + 复制链接

快速报名登记
人气专业

快速升学通道

职业学校 公办大专高考保过班 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 本科冲刺高考班 省厅备案五年制大专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