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职业教育中心 海盐职业教育领航者
作者:admin时间:2025-03-31 23:51:00 次
摘要:海盐职业教育中心是海盐县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教育现代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海盐职业教育的领航者。从历史背景来看,海盐职业教...
海盐职业教育中心是海盐县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教育现代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海盐职业教育的领航者。
从历史背景来看,海盐职业教育中心由原县理工学校和商贸学校合并而成,于2024年7月正式成立并启用新校区,占地约260亩,可容纳6000余名学生,设有112个教学班级,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训楼,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海盐职业教育中心致力于构建高水平的中职教育体系,与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海盐学院深度合作,推动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从三年制中职教育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完整学习路径。学校还通过“引企入校”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学校还注重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例如在核电高端人才培训方面,通过与核电企业合作,开展“一站式”培训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学校还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大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比赛中获奖,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海盐职业教育中心还积极参与区域教育合作,例如与四川屏山职校合作,为屏山学生提供学前教育和旅游管理专业培训,同时派遣优秀教师到屏山支教,推动职业教育的区域协同发展。
海盐职业教育中心通过资源整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创新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职业教育质量,还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海盐职业教育的领航者。
海盐职业教育中心的“引企入校”项目具体实施方式和成效如下: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海盐职业教育中心通过举办“校企合作”智库专家校园行活动,邀请多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参与,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
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平台,推行“双导师制”和“现代学徒制”,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技能导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产教融合共同体:
通过工学结合、研学推进和导师入校等方式,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认知,同时注入企业课程,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共建“专业教师工作室”,由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授课,精准教学,指导学生开发获得专利并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
企业参与教学:
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定期进入校园,开展特色课程讲授、团队教学研讨、教材研发、课程建设、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等活动。
企业实训基地涵盖计算机、财会、商务助理、电商等专业,学生在不同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和工学交替活动。
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
海盐县财政局通过多种渠道投入资金,支持职业教育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职业教育经费与发展相适应。
探索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中职学校定额标准为3000元/生·年,高职院校定额标准为2800元/生·年,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学生的岗位适应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占比超过30%,其中超过60%的学生具备计算机相关证书。
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2024年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创新大赛中荣获全国总决赛团体一等奖。
教师队伍建设:
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且富有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通过师生比武、多维参与等方式,不断提升双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政企行校”优质资源的整合,双师融合共建师资与团队,理论与实践互补,教师在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
产教融合深化: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参与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
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参与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了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社会服务与贡献:
学校积极参与支教扶贫,突破就业壁垒,每年向社会和高校输送600多名高素质毕业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政校企”合作模式,海盐县人才库首次突破10万人,同比增长20.8%,人才意见反馈率达到100%。
海盐职业教育中心在核电高端人才培训方面与多家企业及核电相关单位合作,主要合作对象包括秦山核电、中核运行管理有限公司、华能核电等单位。这些合作旨在培养核电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电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合作企业及单位:
秦山核电:海盐职业教育中心与秦山核电长期合作,自2006年以来,已为核电员工提供了多次专题培训,涵盖维修电工、数控技能等基础技能培训,以及新员工通用技能综合培训。
中核运行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电大海学院与中核运行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针对维修领域新员工的技能培训项目。
华能核电:海盐县教育局与华能核电系统合作,共同举办年度新员工基础理论培训,课程内容包括核物理、核电运行、核电安全等。
培训内容:
基础技能培训:包括维修电工、电气仪表检修、机械设备检修、仪表工等多个工种的技能培训。
通用技能培训:如机械、仪控、电气三个专业方向的技能培训,旨在提升学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核电新员工培训:涵盖核物理、核电运行、核电安全等十二个专题,课程由国内多所高校教师授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专项技能培训:如核电站运行人员基础培训、维修领域新员工通用技能系统培训等。
技能提升班:每年开设新员工通用技能长班,持续提升学员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
培训成果:
自2006年以来,海盐职业教育中心已累计培训核电员工2656人,其中2024年培训了2908人。
培训项目多次获得省级荣誉,如“海盐核电高端人才培训工程”被评为“浙江省成人培训品牌项目”,“核电工匠孵化坊”荣获“浙江省终身学习品牌”。
学员技能证书取证率高达97.8%,其中65.3%获得中级及以上工种技能等级证书。
海盐职业教育中心与四川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内容丰富,成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交流与培养
海盐职业教育中心与屏山职校自2018年起,通过“随班就读”模式,联合培养中职人才。截至2024年,已有310名屏山学生在海盐职校随班就读,海盐也派遣了33名教师赴屏山支教,促进了两地教育的共同发展。2024年10月,20名屏山学生来到海盐职业教育中心,学习学前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为期两个月,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能,还加深了两地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学资源与技术支持
海盐职校为屏山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验实训室和专业教学团队,帮助学生提升技能。学校还组织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海盐历史文化景点,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教师培训与教育理念传播
海盐职校的教师团队,如俞晓锋,曾在屏山职校支教期间,帮助创建电商直播中心,将海盐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传授给当地学生。屏山职校还多次组织教师培训班,学习职业教育政策、专业建设、德育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育协作与资源共享
海盐与屏山共同制定了“1+2”联合办学模式,通过“随班就读”和“远程教育”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双方在2019年启动了“红船领航、种子计划”互动直播课堂,通过远程教育技术,实现了两地教育资源的互通与共享。成果与影响
合作不仅促进了屏山职校的快速发展,也为屏山地区的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通过职业教育的帮扶,已有160名屏山贫困人员在海盐稳定就业,1968名屏山困人员实现就近就业,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盐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具体采取了多种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和具体做法:
“引企入校”智库专家校园行活动:
2023年3月18日,海盐职业教育中心成功举办了“引企入校”智库专家校园行活动。活动中,学校副校长李海青介绍了学校体制调整、发展现状及盐邑名师工作室建设成果。多位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分享了技能传承与建设经验,如彭存利大师分享了技能传承与建设的经验,李星星大师介绍了智控游标卡尺发明专利的开发过程,为校企合作开拓了新思路。永隆机械有限公司技术经理李兵介绍了数字化设计与在线检测技术解决方案,海盐职业教育中心崔程平老师展示了智控游标卡尺发明专利的开发过程,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赛项专家、嘉兴市机械教研组教务员范家柱老师分享了校企合作的经验和建议。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海盐县职业中专学校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推动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实现校企双元育人。电子电工专业与浙江佳乐科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艺术设计专业与浙江法狮龙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机械数控专业与中达联合控股集团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海盐县通过搭建研训平台、创立合作共同体、共建教师工作室等方式,构建校企融合模式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指导相结合的师资培养体系。目前,全县已有50名以上县级学科带头人,2位省技术能手,14名全省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获奖者,88%以上双师型教师。学校选派专任教师赴企业开展岗位实践,掌握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技能要求、用料用量等,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每年选派10余教师赴企引育一体化培训。
产教研联合体:
学校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入校参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聘请企业部门负责人、技术能手、专家兼职担任教师,定期开展特色课程讲授、团队教学研讨、教材研发、课程建设、专业打造等,不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指导能力。目前,学校已聘请50余位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与企业共建电子产品与控制工程、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3个专业,共研共授精准教学,指导学生开发项目获得国家专利并进入市场。
技能大赛与产教融合:
在2024年嘉兴市第十九届中职学校技能节上,海盐职业教育中心派出55支队伍参赛,展示了技能人才尊重技术劳动的良好形象。通过“双师”结对签约、“双元”育人校企签约,以师徒的形式推动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助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海盐县职业教育中心通过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加强社区教育等措施,全面提升县域职校办学效能。学校与县内名企和上市企业合作,扩大校企合作能级,有89家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认定了8家教育型企业,引进“大师工作室”4个。学校与企业共同创建的佳乐工学研学中心被授予“共富基地”,成立海盐首家“智能集成家居产业学院”,形成具有海盐标志性特色的成果项目。
海盐职业教育中心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是具体措施和成效的详细描述:
师资队伍建设:
海盐职业教育中心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学、以赛促学”的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育人水平。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
产教融合:
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个性化订单培养。企业聘请“工匠名师”为兼职教师,担任“企业讲师”,并参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利用智能集成家居产业学院、现代学徒联合培养基地和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深化企业培训和跟岗实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训资源优化:
学校拥有丰富的实训设备和场地,包括机器人、电气装配、PLC、机械加工、新能源汽车、烹饪、旅游服务、育儿保育、艺术设计等实训场所,共有81个实训室和2300多个工位,基本满足各专业学生的实训需求。
新校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实训设施,各实验实训室按照学科与专业特性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为学生开展各类实训课程提供条件。
技能竞赛:
学校构建了技能竞赛研训机制,制定常态化的备赛方案,开展竞赛交流及研讨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竞赛能力。
在2024年浙江省中职教师技能大赛中,海盐职业教育中心的五位教师在多个赛项中获得省一等、省三等奖各1个,展示了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显著成效。
课程设置与动态调整:
学校根据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新设专业,丰富课程设置,为地方经济发展储备技术技能人才。
通过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学校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
学生获奖情况:
在2024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创新大赛中,海盐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代表浙江省参赛,获得全国总决赛团体一等奖。
学生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得1项奖项,在省级竞赛中获得10余项荣誉。
教师获奖情况:
在2024年浙江省中职教师技能大赛中,海盐职业教育中心的五位教师在多个赛项中获得省一等、省三等奖各1个。
社会认可:
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成为省内一流的现代化职校。
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通过多种措施,培养出大量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海盐县职业教育贡献了重要力量。
文章标题:海盐职业教育中心 海盐职业教育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