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刘国均职业教育中心 综合性职业教育的示范中心
作者:admin时间:2025-04-24 13:27:53 次
摘要:常州市刘国钧职业教育中心(现更名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常州市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性示范中心,其示范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学校...
常州市刘国钧职业教育中心(现更名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常州市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性示范中心,其示范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
学校与常州航天创胜数控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校中厂”平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对接、校企人员互聘、管理层融通,整合生产项目与课程资源。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的体制壁垒,成为产教融合的典型案例。
学校牵头组建职教集团,并入选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学院集群,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2. 综合性的专业布局与实训资源
学校设有机电工程、信息(物联网)工程、交通工程、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5个专业系,覆盖智能制造、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3个,以及省技能教学研究基地。
通过“沉浸式职业体验”项目,为社区儿童提供涵盖新能源、物联网、文化传承等六大领域的职业探索课程,体现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与综合性。
3. 国家级示范地位与荣誉
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并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等称号。2024年通过江苏省中职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终期考核,成为省内职教改革的典范。
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获殊荣,例如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4. 政策支持与改革创新
常州市“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该校建设独立设置的五年制高职院改革试点,并支持其打造省级现代化专业群。
学校探索“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五年一贯制大专等学制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升学通道。
5. 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成果
学校在新能源、数控技术等领域为常州市“新能源之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承办高级技师研修班,直接服务产业升级。
开展“智慧助老”培训、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等社会服务项目,助力民生工程。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产教融合、专业创新、政策支持和多元化服务,成为综合性职业教育的国家级示范中心。其办学模式不仅推动了区域产业发展,也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常州航天创胜数控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校中厂”的具体实施细节和成效如何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常州航天创胜数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校中厂”的具体实施细节和成效如下:
合作模式与实施细节
常州刘国钧高职校通过引入常州航天创胜数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将其企业设施融入学校的机电教学工厂,形成了“校中厂”的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深度对接,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训,完成的产品既是学习成果,也是企业的实际产品。学校还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需求预测、专业建设咨询等工作,以确保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
校企人员互聘与管理融通
在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人员互聘和管理层融通。机电系主任兼任企业的副总职务,这不仅加强了双方的沟通,也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
资源共享与课程开发
双方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共同开发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满足项目驱动、任务教学和案例教学的需求。学校还建立了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并将课程资源与企业的生产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环境。
成效与影响
这种“校中厂”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学校毕业生中约40%成为技术骨干,30%成为管理人员。
学校在全国和省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通过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双赢局面,既满足了企业的技术需求,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创新与推广
常州刘国钧高职校的“校中厂”模式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域的典范,并推动了现代学徒制的全面推行。这种模式不仅在常州地区得到推广,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获奖项目有哪些,具体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获奖项目及其影响如下: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情况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多次荣获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例如:
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校网络建设与运维团队荣获金奖第一名,并成功晋级世赛排位赛。
学校在2022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5个一等奖和1个三等奖。
学校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同样屡获佳绩,例如2024年获得江苏省技能大赛一等奖6个,二等奖17个。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荣获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一奖项体现了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成果和实践成效。
影响与意义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校通过技能大赛和教学成果奖的获奖,展示了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校通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理念,将真实岗位任务融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提升学校声誉与影响力:学校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等,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与,学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网络建设与运维团队的成功晋级世赛排位赛,展示了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推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学校注重校企合作,通过“借凤还巢”工程与高水平大学和应用型院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如何通过“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升学通道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构建了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升学通道,为学生提供了从中职到本科再到研究生的多样化发展路径。这一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项目设计与实施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常州大学合作,开设了“3+4”分段培养项目,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三年后,可升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四年,最终获得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中考成绩要求(原则上不低于550分),还为学生提供了无需参加高考即可升入本科的机会。
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在“3+4”项目中,课程设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第二阶段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升入本科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升学率与成果
自项目实施以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表现出色。2021年有39名学生成功转段至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并在本科阶段全员通过英语四级和本科课程考试,其中30.77%的学生考取了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学生在各类竞赛中也屡获殊荣,展现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多元化升学通道
除了“3+4”模式外,学校还提供“5+2”分段培养项目(五年制高职+本科),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升学路径。这些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从中职到本科再到研究生的完整教育链条,还通过校企合作、职业技能考核等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与社会认可
学校与170余家业内领先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且对口就业率和起薪水平均优于同类院校。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就业和深造的机会。
创新育人机制
学校通过“大成”育人体系,构建了协同育人平台和文化育人环境,注重德技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种育人机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政策支持与社会认可
新《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为“3+4”等分段培养项目提供了法律保障。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3+4”项目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并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典范。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结合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机制以及政策支持,成功构建了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升学通道。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服务常州市“新能源之都”建设中,具体提供了哪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服务常州市“新能源之都”建设中,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施SGAVE项目,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的唯一试点院校,通过SGAVE项目优化汽车专业群特色,推动“三教”改革,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水平。该项目旨在培养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学校还构建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本土化的“双元三导”课程,并通过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标准制定和活页式教材开发等措施,系统性地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
新增专业,优化课程设置
学校积极响应绿色产业需求,新增了汽车智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装备技术等专业,为新能源之都建设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学校还参与了新能源装备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职业教育专业的优化调整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创新服务平台
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新能源汽车创新服务平台,深化科教融汇,推动校企协同创新。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不仅为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技术服务支持,还培养了一批能够胜任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学校面向企业员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了大规模的技能培训,累计超过5000人次。这些培训不仅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也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动就业与实习渠道拓展
学校每年通过访企拓岗活动,积极发掘用人需求,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渠道。这种做法确保了毕业生能够高质量就业,同时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
参与市级重点项目和改革试点
学校积极参与常州市教育局牵头的“揭榜挂帅”项目和“新型工业化师资培养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进一步优化了汽车专业群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的“智慧助老”培训和社会服务项目有哪些,效果如何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智慧助老”培训和社会服务项目方面开展了多项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内容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智慧助老”培训,为老年人提供智能技术教育,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智能社会。具体项目包括:
“轻松玩转抖音”系列课程:通过组织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使用技巧,如拍摄短视频、浏览抖音等,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和社交能力。
老年智能技术培训:学校还推出了针对老年人的智能手机操作培训,内容涵盖智能手机基本功能、防诈骗知识等,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智能生活。
社区服务与支持:学校积极关注社区“一老一小”问题,开展中老年心理健康讲座,并推出特色项目如“旧衣改造”和“轻松玩转抖音”等,为社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
效果评估
这些项目的实施效果显著:
提升老年人的数字化素养:通过培训,老年人不仅掌握了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还学会了使用APP查询公交线路、医保余额、微信挂号等功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便利性和参与感。
增强社区互动与幸福感:培训活动增强了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参与度,使他们能够更积极地融入社区生活,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成功入选优质案例: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智慧助老”项目成功入选常州市第二批智能技术教育进社区项目,并被教育部列为全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案例。
社会影响
学校的“智慧助老”项目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推动了社区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志愿者团队的指导,老年人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学校还通过创新形式(如公益讲座、志愿者服务等)扩大了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文章标题:常州市刘国均职业教育中心 综合性职业教育的示范中心
本文地址:https://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1917.html +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