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 轻工领域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作者:admin时间:2025-04-24 13:32:53 次
摘要: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轻工校区)是轻工领域重要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其培养体系与成果可从以下方面详细阐述:一、学校定位与资质省级重点技工学校:该校...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轻工校区)是轻工领域重要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其培养体系与成果可从以下方面详细阐述:
一、学校定位与资质
省级重点技工学校:该校是江苏省教育厅直属的省级重点技工学校,专注于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鉴定,2024年招生计划覆盖中级班(400人)和高级班(200人),专业设置包括金属切削与数控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电子商务等二十多个方向,紧密对接市场需求。
国家级示范基地: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称号,被誉为“技师的摇篮”。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成效
实践导向教学:依托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等平台,采用“真实工程、仿真再现、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技能等级工合格率达100%,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
产教深度融合:与常发集团、星宇车灯等知名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将企业项目融入课程设计,强化学生实操能力。
竞赛与创新成果: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例如2017年获得两项一等奖,体现了在技能教育和实践创新方面的卓越实力。
三、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技能培训与鉴定:学校年均完成企业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超1000人次,覆盖数控加工、维修电工等近30个工种,服务对象包括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
精准扶贫与社区教育:开展西部职教精准扶贫项目,年均培训贫困人口1000人次;同时推进社区终身教育,年均服务超1000人次。
技术服务平台:牵头建设“常州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国家级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智能化改造支持。
四、特色与优势
双证融通机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工匠精神培育:以全国劳模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为核心,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徒传技,传承绝技绝活,培养新时代工匠人才。
五、未来发展目标
学校计划建设国家级示范性技师学院和现代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深化产教融合,重点发展智能轻工制造、新材料等专业集群,助力“我国制造2025”战略。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通过扎实的产教融合、竞赛驱动、社会服务等举措,已成为轻工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具体区别和联系如下:
联系:
历史渊源: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常州市轻工业技工学校。常州市轻工业技工学校成立于1973年,由常州轻工机械中等技术学校和常州手工技校合并而成。而常州轻工机械中等技术学校的前身是1966年成立的常州轻工机械中等技术学校,常州手工技校则起源于1958年的手工技艺教育。
发展脉络:常州市轻工业技工学校在2002年升格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这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区别:
办学层次: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三年制大专层次的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办学规模与设施: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的规模较小,主要承担中等职业教育任务。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拥有多个实验实训中心和研究开发中心,设施更为完善。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等领域。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则设有47个专业,涵盖材料、机械、电气、经贸、信息、旅游、艺术等多个领域,课程体系更加丰富。
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有限。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拥有600余名教职工,其中包括省级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固定资产超过7亿元,教学设备先进。
社会服务与合作: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注重产学研结合,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平台建设。
办学理念与目标: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则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在智能轻工制造和新材料专业集群方面的具体发展计划和成果有哪些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在智能轻工制造和新材料专业集群方面的发展计划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集群建设
学校围绕“我国制造2025”战略,结合常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重点建设了智能轻工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三大专业集群。其中,智能轻工制造和新材料专业集群是学校的重要发展方向,旨在服务地方经济,推动轻工产业的升级转型。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常州国家级高新区、武进国家级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园区共建智能轻工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并与企业共建“LED学院”“恒立学院”等产业学院。这些合作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还推动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
学校在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中较早开展课程改革,将高分子应用模块融入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校还通过订单班合作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
科研与技术创新
学校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例如“关键零部件激光非传统控制形变技术与设备”项目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LED大功率散热器基板覆铜箔制备工艺”项目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也为智能轻工制造和新材料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支持。
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建有多个国家或地区级和省级实训基地,包括江苏省智能制造生产线实训平台、“互联网+”商务场景实训平台、江苏省家电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等。这些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智能制造和新材料技术。
服务地方经济
学校紧密对接常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将智能轻工制造和新材料专业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抓手。通过专业集群建设,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常州打造智能制造名城和服务业名城提供人才支持。
国际化与现代化教育
学校还借鉴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在智能轻工制造和新材料专业集群方面通过产教融合、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等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基地有哪些,合作模式和成效如何
常州市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常州轻工职院”)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产学研基地,合作模式多样,成效显著。
产学研基地的建立
常州轻工职院依托行业特点,面向市场办学,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几十个产学研基地和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包括大连机床集团、江苏常发集团、温州宝泽有限公司等。学院还与常州迈腾机械有限公司和常州市鼎龙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共同探讨农业装备机械技术和环保设备研发。
合作模式
常州轻工职院采用多种合作模式,包括:
产教融合:通过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资源共享、课程开发等方式,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学院与常州科教城、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等合作,共建了多个产教融合平台。
订单班合作: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班合作,如与企业共建“LED学院”“恒立学院”等产业学院。
科研合作:通过联合攻关、技术开发等方式,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学院主持的“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现代学徒制:借鉴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
合作成效
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学院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
技术创新: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推动了区域技术创新。学院主持的多个省级和国家级项目,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
社会服务:学院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规划设计和技术解决方案,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典型案例
常州迈腾机械有限公司:双方就农业装备机械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并达成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申报的合作意向。
常州鼎龙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双方就环保设备研发进行技术交流,并达成合作意向。
LED学院: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开发和技术攻关。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情况和学生表现如何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表现优异,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2017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表现出色,共获得两项全国一等奖和两项全国二等奖。其中,在“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两个赛项中荣获一等奖,这是学院第五次在该赛项中获得一等奖。学院还在“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两个赛项中获得二等奖,以及在“软件测试”项目中获得三等奖。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在2018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共获得23枚奖牌,包括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18项三等奖。其中,在“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机电一体化项目”、“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和“集成化改造与智能化技术”四个赛项中荣获一等奖。学院还在“物联网技术应用”、“软件测试”、“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和“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赛项中获得二等奖,以及在“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和“赛项综合管理”两个赛项中获得三等奖。
整体获奖情况
根据证据显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十二五”期间,学生共获得7枚金牌和6枚银牌。另有数据显示,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另有证据表明,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项。
学校支持与培养机制
学校通过建立“工程师训练营”和“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并依托校内的产教融合园区、教学工坊、创新竞赛工作室等综合实践平台,构建了系统的课外辅助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学校每年举办“建军杯”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机制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机制,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旨在通过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这一机制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具体实施情况
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双证融通机制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优化。学校依据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在学习学历课程的能够掌握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校通过嵌入式课程设计,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内容分散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或者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为一门新课程。
产学合作与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注重产学合作,通过引入企业资源和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学校还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高度契合。
职业能力分析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学校在实施双证融通机制前,进行了详细的职业能力分析,制定了符合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些方案以职业标准为主线,结合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明确职业功能、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评价方式的改革
在评价方式上,学校采用了基于职业标准的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注重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试点与推广
学校将双证融通机制作为一项创新试点,在实践中不断经验并逐步推广。学校在数控技术应用领域开展了国家级试点,并将双证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效果评估
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双证融通机制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不仅获得了,还同时具备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使得他们在求职时更具竞争力。学校通过“课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并通过技能竞赛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
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双证融通机制的实施,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需求,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增强。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的变化
根据相关数据,学校学生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有所提高。在某些专业领域,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了21.27%。由于国家对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政策的调整,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有所下降。
面临的挑战
尽管双证融通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不同专业对应多个职业资格证书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资格证书时面临困惑。“课证融合”程度不足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途径与学历教育存在差异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三、
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机制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学校在课程体系重构、产学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并通过试点与推广逐步完善了这一机制。
文章标题: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 轻工领域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本文地址:https://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1934.html + 复制链接